如今,当你走进淮阳产业集聚区塑料制品产业园,会看到这群团队的身影:他们走出课堂,走出科研实验室,而走进了企业的车间厂房,走进了实验室,他们推行“传、帮、带、扶”服务模式,将自己技术成果及时转化,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他们来自郑州大家塑料制品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
5月13日,郑州大学高分子材料学院副教授王万杰没有像往常那样在郑大进行教学与科研,而又来到了位于周口市淮阳区的河南联塑有限公司,正在帮助企业将聚氯乙稀材料改性,进行“耐低温韧性聚氯乙烯电工管料开发”,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郑州大学塑料制品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
2018年8月以来,按照《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王万杰教授作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带领本院10名专家教授对接了当时的周口市淮阳县,开始为淮阳塑料制品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对接后他和他的研发团队主动对接企业,很快融入企业,并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一员,每月甚至每周总抽出一至两天时间,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及重点项目攻关,在河南银丰塑料多功能会议室先后5批次对85名企业技术骨干进行高分子材料专题培训,仅“抗氧化、耐拉力、自然降解农用膜批量生产”专用技术一项,为企业可年节省材料投入在800万元以上,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在瑞云、南湖、瑞丰等7家塑编企业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实施推广了“塑编喷墨VOC集中排放新工艺”项目,企业环评全部达标。在河南联塑,他引导企业将科技创新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并主动筹资5万元,联合企业搭建“郑州大学——河南联塑研究生实习基地”,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走出了“研发、技术、人才”一体化的特色创新之路。“王教授团队来的时候,正是我们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河南联塑相关负责人许志勇回忆道。当时随着国内管件市场的扩大,特别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高规格大规模的塑料管道已成为重点工程的市场“刚需”,河南联塑决定扩大生产规模,重点把市场转向“耐老化、抗压力大口径塑料管道”批量生产这一新兴业态。王教授的高分子材料研究方向与我们联塑的发展方向非常契合,他们的专业知识给我们的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引擎”。